新冠肺炎爆發,各行各業均受到嚴重影響,例如全球40間航空公司取消往返中國航班,不少外國著名品牌亦暫停中國業務。而香港政府及不少公司企業更首次大規模安排員工在家工作(Home Office),以減少病毒在社區傳播。
由一月爆發至今,疫情將會影響的範圍、何時受控等仍然難於估計。但可推斷的是,疫症對中國經濟不但帶來巨大衝擊,更將會推動新型經濟及工作模式。
香港政府破天荒宣佈公務員可在家工作至今已接近一個月,亦是首次港府作出如此安排。同時,亦有大量企業例如各間銀行及中小企,紛紛安排員工留家工作,更被美國傳媒CNN稱為是全球最大在家工作實驗。
除了香港外,鄰近的新加坡及日本,亦有多間公司於發現有員工確診後,同樣採取在家工作安排。
正當大多數人享受著在家工作帶來的便利,例如更多睡眠時間及節省花費,對於歐美國家來說,尤其是北歐,在家工作卻是十分常見及自然不過的事,並不是當有疫情爆發下員工才可享受的短暫「福利」。
在北歐國家例如瑞典及荷蘭,不但準時下班是常態,更有許多企業允許員工在家上班,以節省員工交通時間,或是方便員工照顧小孩。事實上,不少著名外國企業都有提供員工在家工作的選擇,例如Amazon、IBM、HP 等等。
除了因為企業文化外,在家工作亦與Freelance市場的蓬勃有一定關係。直至2019,美國有5700萬人從事Freelance工作,佔全國工作人口超過30%,當中大多數為IT、設計、及寫作等等能夠遙距工作的行業。
與此同時,超過40%的美國人表示會偶爾在家工作,更有接近8百萬人是完全在家工作,其比例從2014年顯著上升。隨著零工經濟(Gig Economy)興起,預計未來在家工作及從事Freelance的人口比例將會更加大幅增加。
美國2017人口普查:在家工作人口比例
而在亞洲,亦有不少國家的Freelance市場已是相當成熟,例如中國大陸、印度及台灣等等。 而主要依賴金融及旅遊業的香港,經濟模式依然較為保守,在家工作或從事Freelance的人口比例依然細小。
面對疫情,經濟受挫,再加上新型經濟冒起,例如零工和共享經濟(Shared Economy),不少主要城市將無可避免面臨經濟轉變,以配合新年代的趨勢。
經濟受到影響,不少公司需要縮小營運規模,或裁員從而減少開支。對於公司來說,大幅調整員工架構亦是一件相當頭痛的事,皆因無論是聘請還是解雇一位全職員工,都需花上一定時間和金錢成本。傳染病的爆發往往無法預計,突如其來的疫情,再加上外判(Outsourcing) 越趨普及,未來將會有更多公司考慮把部份工作外判,例如聘請Freelance作家或設計師。透過減少全職員工的人數,從而降低支出,提高公司資金及人力的靈活性。
為了減少員工外出及交叉傳染機會,不少企業均安排員工在家工作。看似是避於無奈的措施,卻是個好機會讓公司和員工嘗試,並發現在家工作的可行性。 尤其是現今資訊科技發達,許多軟件例如Zoom Meeting、Adobe Connect 和Microsoft Teams等,讓員工在家亦可如常工作,例如進行會議及傳送檔案等。
Home office不但受員工歡迎,同時更多公司亦明白到Home office並不會影響到員工日常工作。與其花錢提供更多福利,倒不如允許員工每月有數天可在家工作,對於公司和員工來說均是雙贏局面。
經歷肺炎,許多公司突然裁員,傾向考慮員工外判,擁有一份全職不再必然等於安穩。同時Freelance、Slash等類似工作模式繼續興起,更多人、尤其是年輕人傾向成為Freelancer。Freelancer不但有更多工作及生活上的自由,而且無論是經濟蓬勃或不景氣之時,市場對Freelancer的需求均不會減少,而且更不需擔心被裁員。
儘管經濟不如以往,但並不代表收入必定要大跌。 網絡發達,若你擁有某方面專長或知識,只要善用現有網上平台,必定能找到相關工作機會,例如Freehunter。
Freehunter是一個專為Freelancer,或SOHO族而設的工作設交網絡。Freelancer們不但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專頁,上載作品及履歷,讓客人更認識你,同時每天亦可接觸到大量各種行業的工作機會,例如平面設計、影片製作及攝影等。Freelancer們更可以認識更多其他同行,互相交流合作,讓Freelance的生活不再孤單。